芭蕾舞
芭蕾舞
芭蕾(Ballet)大體指的是「芭蕾舞&舞劇」。它是一種包含舞蹈、音樂、戲劇、佈景、道具、燈光、服裝的綜合藝術﹔人們透過音樂、思想和動作,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。
芭蕾舞強調人體的線條和諧,其美學與技術要求則訴諸輕盈、優雅、高貴、外開、明確等要素。通常其印象是硬鞋、短裙、和雙人舞,這些是芭蕾舞發展四百多年來的結果。它的最早雛型其實是一種由流行於歐洲宮廷貴族們的社交舞。
芭蕾是法文Ballet的譯音,要追索這個字的來源,最有可能是從義大利文Ballet轉變來的,意思是“舞蹈” 「跳舞」的意思。
早期起源是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代時,由義大利宮廷舞與街頭遊行表演的混合而成。起於義大利貴族,主要是在皇帝和皇后面前表演的宮廷舞蹈,後來這種表演方式被帶到了法國,後來在劇院演出。
1581 年,首個芭蕾舞Le Ballet Comique de la Reine (The Queen’s Ballet Comedy) 在法國宮廷內表演。(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)全力支持,芭蕾便在16和17世紀之間往職業和劇場化的方向發展。法王路易十四也曾參與過芭蕾的演出,在1661年,創辦第一個芭蕾舞學校,便是現在的英國皇家舞蹈學校。學校的校長Beauchamos創造五個基本步,現在很多芭蕾舞的舞步都是由那是創作的。
之後,芭蕾舞的技術與知識逐漸累積豐富,而其形式也日益規範、標準化。舞劇更用來炫耀法國宮廷財富和國家權威的手段目的。當時,芭蕾舞技術的發展與術語的訂定,幾乎掌控在法國人和義大利人手中。
第一個芭樂舞的演出,是由男舞者戴著面具扮作女性,女性在1681年才公開表演,但會穿著臃腫的服飾,為了突顯出腳跟的步伐和線條,在1720,Mariie Carnago把長裙的長度改至腳跟以上。
十八世紀末,芭蕾被傳到歐洲其他各國及俄國,在法人與義大利人的協助下,於後「古典時期」之際,芭蕾在俄國達到發展的高峰。當時由法人馬留士.佩提巴(Marius Petipa)所編排之經典舞碼例如〈天鵝湖〉、〈睡美人〉、〈胡桃鉗〉等,仍然受到後世喜愛,更是當今世界各大芭蕾舞團必備的保留舞碼。
十九世紀的初期,為「浪漫芭蕾」舞,著名的浪費芭蕾有吉賽兒和仙凡之戀。
二十世紀,芭蕾更隨著歐洲移民而傳往美國、澳洲、加拿大、南非、南美洲,甚至及亞洲各國,包括日本、菲律賓、大陸與台灣。如今,芭蕾已經是一種國際性的表演藝術,甚至各種重視美感的運動項目如體操,也當作一種基礎的動作訓練。
0 個意見:
張貼留言
訂閱 張貼留言 [Atom]
<< 首頁